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原因为人体正气虚损,外邪乘虚而入,久留不去或反复侵袭,累及心脏称为心痹,心痹则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肺痹阻而使肺气贯心脉而行呼吸之功能受阻,肺气壅塞不行,肃降受阻而为气短,喘咳。肺络瘀阻,可发生咯血。心脉痹阻口久也累及脾肾二脏,脾肾阳虚,脾的运化失调,肾的气化功能降低,均影响水的通调而致水湿泛滥,小现尿少浮肿,水饮凌心射肺等严重症。饮食劳倦、情志,房事均为本病的诱发性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炎瓣膜及其基底部发生炎性渗出而粘连,这种渗出物如能完全吸收,则不致留下永久性粘连,但如风湿反复活动,渗出物即不易吸收而形成赘生物,使瓣膜纤维化及粘连,形成瓣膜狭窄及关闭不全。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限制体力活动。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术前、术后用抗生素2~3天。 (3)检查有无风湿热活动,若有应抗风湿治疗:阿司匹林l片,每日3次;同时合用硫糖铝1克,每日3次,以减轻对胃的刺激。3个月为1疗程。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痰瘀痹阻 面颊紫红,气急咳嗽,咯痰,甚则咯血,头晕乏力,心悸怔忡,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苔腻,脉细滑数或甚则咯血,头晕乏力+b悸怔忡,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结代。 [治法] 化痰祛痰。 [方药] 薤白瓜蒌半夏汤加减:薤白12克,瓜蒌壳16克,法夏12克,竹茹12克,丹参25克,田七粉3克(冲服),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黄芩12克。 2.心气不足 心悸怔忡,活动后加剧,乏力短气,舌体胖,苔薄,脉细或细数。 [治法] 补益心气。 [方药] 补心丹加减:黄芪25克,党参16克,炙甘草7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枣仁12克,麦冬12克。 3.心肾阳虚 面色晦暗,咳嗽喘急,肢冷面青,不得卧、手足发凉,心悸,浮肿,舌淡体胖苔溥,脉沉细弱或结代。 [治法] 温阳利水。 [方药] 真武汤加减:制附片12克(先煎),防已16克,茯苓25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黄芪16克,车前草16克,泽泻12克,大腹皮16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 4.脾肾阳虚 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脘闷纳呆、腹部胀满或胀大有水,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或沉弦、结代。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归脾汤合金匮肾气丸:白术12克,黄芪16克,党参16克,当归12克,茯苓25克,炙甘草7克,制附片12克(先煎)桂枝12克,熟地25克,枣皮12克,淮山25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风心方;桂枝、炙甘草各7克,淮小麦、生牡蛎、生龙骨各35克,黄芪、百合,麦冬各16克,太子参25克,大枣7枚。 (2)风心饮:桂枝7克,川芎12克,红花7克,香附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丹参25克,益母草25克,郁金12克。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