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耳鸣 耳鸣是指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候群之一,亦可出现于内、外、神经、精神等科的疾病中。临床表现为:1.耳鸣:①主观性耳鸣可呈铃声、嗡嗡声、哨声、汽笛声、海涛声、咝咝声、吼声等,也可呈各种音调的纯音或杂声。②客观性耳鸣,耳鸣声不但患者自己感觉到,而且旁人也能听到。如由血管病变引起者耳鸣常与脉搏同步;腭肌阵挛所致的耳鸣多为一耳或双耳有不规则的卡嗒声。2.伴随症状有头昏、失眠、全身乏力、烦躁易怒等。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听会、翳风、角孙。 2.背部 肾俞、命门。 3.上肢部 中渚、少泽。 4.下肢部 足三里、太冲。 耳聋 耳聋是各种听力减退症状的总称,为耳科临床常见症。临床上常将耳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四级。轻度耳聋者,远距离听话或听一般距离低声讲话感到困难,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10~30dB以内;中度者,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30~60dB;重度者,只能听到很大的声音,可听见在耳边喊叫的高声,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60~90dB;全聋者,完全不能听到声音,纯音听阈90dB以上。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耳门、听会、翳风、百合。 2.背部 脾俞、肾俞。 3.上肢部 外关、中渚。 4.下肢部 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侠溪、太溪。 注:颜面部穴位用刮痧板棱角进行点按即可,无须用润滑油并刮拭出痧。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急性化脓性病,是耳科的常见病,约占耳鼻咽喉科初诊患者的1.8%~2.3%。以暑天发病率最高,无年龄与性别差异。初起,外耳道皮肤呈局限性充血、疼痛,继之疼痛加剧。若疖肿位于外耳道前壁,则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如位于后壁,红肿可延及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部耸立。疖肿成熟,脓液常穿破浅层组织向外排出,脓液稠厚,可混有血液。按疖肿不同部位,可出现耳前、耳后淋巴结肿胀和压痛,全身可有发热等症状。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耳门、听宫、听会。 2.上肢部 内关、合谷、少商。 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指外耳皮肤灼热、瘙痒,局部见有丘疹、水疱、红斑、糜烂、渗液、结痂、鳞屑等病变的疾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无性别与年龄差别,发于婴儿多为“奶癣”。 刮痧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