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边深奥的一种学问。其实阴阳学说非常简单,阴阳只是一种代号而已。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得到,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在我们的身体和器官都带着阴阳属性。
人体各部位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就人体部位而言: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背腹而言:
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四肢而言:
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筋骨皮肤而言:
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内脏而言:
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五脏本身而言:
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