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侯宁极《药谱》《纲目》: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
【拼音名】Chuān Wū Tóu
【英文名】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别名】川乌、乌喙、奚毒、即子、鸡毒、毒公、耿子、乌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采收和储藏:6月下旬至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乌头),去净须根、泥沙,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