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正文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2023-03-01 10:22
admin

【药 材 名】草豆蔻

【英 文 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拉 丁 名】Semen Alpiniae

【别名】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名称考证】草豆蔻(《雷公炮炙论》),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药用部位】草豆蔻的种子团。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味辛,温,无毒。”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脾、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分类】芳香化湿药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用药宜】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用药配伍】配砂仁,宣通中下二焦气机,芳香化浊,暖脾和胃,行气止痛。配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功强,温胃暖脾,涩肠止泻功著,相使配对。配陈皮,可在理气除湿,和胃畅中的功效方面起协同作用,使疗效大增。配柿蒂,寒热兼济,辛开苦降,和中降逆之力大增。配半夏,燥湿健脾而治其本,化痰消食而治其标。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鉴定】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毫米,直径约 3毫米。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圆、坚实者为佳。《开宝本草》及《本草图经》均谓《别录》所载之豆蔻即草豆蔻,但观其所述形态(参见本条“备考”)及《证类本草》“宜州豆蔻”附图,似为Amomum 属植物,与现用 Alpinia 属的草豆蔻不同。

【古籍考证】出自《雷公炮炙论》①《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②《海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