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糖尿病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计算公式是:血糖生成指数等于食物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总面积除以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总面积再乘以100。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的食物属于高血糖指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55~70之间的食物属于中血糖指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小于55的食物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例如,荞麦、燕麦、黑麦的血糖生成指数都在55以下,属于低血糖指数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地增加这些食物的食用比例。糯米、南瓜、马铃薯泥的血糖生成指数都在75以上,属于高血糖指数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食用这些食物。
临床实践证实,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进行适量的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大有帮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较为适宜的运动时间是餐后的60~90分钟之间,因为此时进行运动不容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同时还不会影响其消化系统的功能。每次运动的时间应持续30分钟以上,最好选择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如做操、打拳、跳交谊舞等),以使全身各处都得到锻炼,并要长期坚持。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该类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等。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结构上的修改,可降低胰岛素分子的聚合性。糖尿病患者经皮下注射该类药物后能够迅速见效,而且药效达到高峰的时间与其餐后血糖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餐前即刻(不必提前半个小时)注射该类药物便可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从而可有效地避免餐后血糖发生明显的波动。
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对恢复糖尿病患者早期相(第一时相)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具有起效迅速(10分钟)、达到血药浓度的高峰快(30分钟)、作用持续的时间短(2~4小时)等特点,其药效达到高峰的时间与患者餐后血糖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该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且不容易使其发生低血糖。
3.α-糖苷酶抑制剂: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卡波糖(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倍欣)等。α-糖苷酶抑制剂可通过延缓患者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其餐后高血糖,而且不易使患者在下一次就餐前发生低血糖,从而可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热门文章
-
血糖测定和糖尿病的诊断
2023-02-27 20:32
-
曝光:因虚假宣传被通缉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2023-02-27 20:32
-
很多患者死于血糖不良控制
2023-02-27 20:31
-
过年暴饮暴食血糖难控制
2023-02-27 20:31
-
不可忽视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2023-02-27 20:31
-
血糖上蹿下跳 夏天监测血糖做好这几点
2023-02-27 20:23
-
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四个注意
2023-02-27 20:22
-
三类糖尿病患者须胰岛素强化治疗
2023-02-27 20:22
-
合理运动能更好地缓解糖尿病
2023-02-27 20:22
-
糖尿病的治疗有哪些原则
2023-02-27 20:22
-
怎么对血糖进行控制呢
2023-02-27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