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先胖后瘦”或患上糖尿病
有的人认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仗着自己长得瘦,饮食生活习惯都不注意,经常大鱼大肉、吃饱就睡,结果体检报告一出来,血糖、血脂都超标了。还有一些人,突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断减轻,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却不知道这是糖尿病的症状。
事实上,糖尿病与体重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多“喜瘦”。因为这类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也不容易发胖。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还会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则“有胖有瘦”。超重或肥胖的人,出现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更大。此病多为成年人,35~55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2型糖友发病前会有一段“先胖后瘦”的过程。由于肥胖、血脂升高等导致胰岛素抵抗,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进而又引起体重下降。因此,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
这4种瘦子也可能得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肥胖只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我在临床上发现,“瘦糖友”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而2型糖尿病则“有胖有瘦”,这是因为超重或肥胖的人,出现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也不容易发胖。此外,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在此作用下,清瘦型的人也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既然糖尿病不是胖人的“专利”,那么,哪些瘦人风险更高呢?
1、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2、向心性肥胖或“隐性肥胖”的人。他们看上去不胖,但肚子上的脂肪却很多。体质指数看似正常甚至偏低,但内脏脂肪含量却过高,这类人需尤其警惕,更应注意监测腰围、腰臀比;
3、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很多孕妈妈营养过剩,胎儿过大,这不仅加大了产妇分娩时的困难,而且也增加了产妇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怀孕期间要注意检测血糖,做到营养均衡最重要,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4、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生活中,瘦人与胖人的糖尿病管理略有差异。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要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比例,运动量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治疗上,建议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血糖波动以及兼顾体重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因为有些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会对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解析:糖尿病会遗传吗
- 吃饱就困或是糖尿病征兆 谨记预防3妙招
- 测颈围可发现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做好8件事
- 吃芒果或可预防糖尿病
- 糖尿病前期人群并非不可逆转
- 糖尿病易患六种皮肤病 护理避免各种刺激
- 连皮吃葡萄可防糖尿病 三餐需规律饮食
- 糖尿病人午睡有讲究 遵循四个原则
- 指甲油 或可增加女性糖尿病风险
- 糖尿病患者多吃坚硬水果
- 夜猫子更易得糖尿病 防治多吃两款药膳方
- 喝无糖可乐 同样易得糖尿病
- 经常腹泻当心是糖尿病作祟
- 糖尿病脚趾麻木的危害有哪些
- 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伤口愈合的慢
- 糖尿病4种情况下 必须及时治疗
- 糖尿病患者护肾有个“3+1”原则
-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 糖尿病高危人群 看看这里有您吗
- 糖尿病应尽早服用蜂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