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膜表面有涎酸蛋白,带负电荷,而白蛋白分子在PH7.4对带负电荷,因同性相斥,使白蛋白不易滤过,单纯性肾病涎酸蛋白减少。从而使蛋白质滤过增加。
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特别是白蛋白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外渗到组织间隙,加上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利钠因子减少等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加重水肿。
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肝代偿性合成增加,其次是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
中医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正常津液代谢过程的概括,代谢过程涉及肺、脾、肾与三焦。肺、脾、肾三脏功能衰弱,三焦通道不利,则津液运行停滞,必然会发生水肿。临床肾病综合征初发病人均存在着水肿、尿少、乏力、畏寒、面色无华、舌淡等一系列阳之候,提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乃阳虚不能温化水湿的缘故。机体的阳气虚衰,指的就是肺、脾、肾阳气的不足。在整个津液代谢过程中肾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脾对水液的运化,有赖于肾阳温煦、推动,肺对水液的宣发肃降,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协同,三焦通利有赖于肾阳蒸腾气化。故张景岳说:“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畏土,故其制在脾。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至,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景岳全书·肿胀》)。表明水肿之病总由肾阳虚不能制约水阴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