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在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约占出生婴儿的15%左右,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确诊。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确诊后的心脏病应早期治疗,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常规要选择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来显示手术部位,术后常常留下较大的瘢痕。
近期心外科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不劈开胸骨,不切除或切断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连续性,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且位于腋下及侧胸壁,右上肢功能位时,几乎看不到切口瘢痕,使病儿和家长摆脱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负担和痛苦。
近20多年来由于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如心导管术、心血管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血管造影等)及低温麻醉、体外循环和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很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与根治,部分复杂的心脏畸形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做手术吗
1、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小型缺损,常无明显症状,大型缺损,可见发育迟缓、疲倦无力、消瘦、苍白,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室间隔缺损,一部分患儿在10岁前尚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所以,如无并发症,手术可在10岁以后进行。
2、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一型的临床表现决定于导管之粗细,导管口径较细者,可没有症状,或仅在活动后感到疲乏无力、气急、多汗,经检查确诊后,最好在4~15岁进行手术治疗,因4岁以前尚有自行愈合的可能。
3、房间隔缺损:女孩多于男孩,临床表现因缺损大小而异。一般可见发育迟缓、面色苍白、易疲劳、活动后常出现胸闷气短。如无合并症,应在10~15岁进行手术治疗为宜。
4、法洛氏四联症:此型较重,常在婴儿时期即出现口唇、指、趾端紫绀、气急、呼吸困难、发育迟缓、指、趾因缺氧而呈鼓槌状。一般在5~15岁进行手术治疗较为理想,但手术成功率不高。
热门文章
-
钬激光对付肾结石的几大优点
2023-02-16 10:30
-
怎么治疗感染性肾结石方法
2023-02-16 10:30
-
手术治疗肾结石有哪些原则
2023-02-16 10:29
-
肾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2023-02-16 10:28
-
非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方法
2023-02-16 10:28
-
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治疗方法
2023-02-16 08:14
-
心脏病治疗手术注意事项
2023-02-16 07:57
-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指南
2023-02-15 21:35
-
怎么手术治疗肺结核
2023-02-15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