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吃多了会容易肾衰竭
红肉(如猪肉、羊肉和牛肉)是很多人的“心头爱”,但也可能带来健康烦恼。据美国“每日健康”网站近日报道,红肉吃太多可能增加患肾衰竭的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对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与肾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共63257名成年华人参与了该研究。参与者摄入的红肉中,猪肉占97%,其他蛋白质食物包括家禽肉类、鱼类或贝类、鸡蛋、乳制品、大豆和豆类。经过约15.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发现,红肉摄入与肾衰竭风险增加有明显关系,而且还具有“剂量依赖性”。红肉摄入量最多的人群比摄入量最少人群患肾衰竭的风险高40%。
另外,研究未发现家禽肉类、鱼类、鸡蛋或乳制品的摄入与肾衰竭有关,将红肉替换成其他蛋白质食物,肾衰竭发病风险还可降低62%。研究人员表示,肾病者或健康人群不必因噎废食,因此不吃含蛋白质的食物。红肉适量吃并不影响健康,大家也可以用鱼类、贝类、家禽、植物性来源的蛋白质替代红肉。
肾衰竭的症状与表现
1.少尿期
病情最危重阶段,内环境严重紊乱。患者可出现少尿(《400毫升/日)或无尿(《100毫升/日)、低比重尿(1.010~1.020)、尿钠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水中毒、高钾血症(常为此期致死原因)、代谢性酸中毒(可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及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尿毒症)等,危及患者生命。此期持续几天到几周,持续愈久,预后愈差。
2.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毫升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毫升,甚至可达到10000毫升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2周。
3.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衰竭。
相关文章
- 慢性肾炎要做哪些检查
- IGA肾病患者最好少吃这十种食物
- 肾炎患者可以运动吗
- 预防肾盂肾炎复发的5点注意
- 紫癜性肾炎怎么治 7招治疗紫癜性肾炎
- 肾炎吃什么好 5种食物要常吃
- IGA肾炎会出现什么危害
- 如何预防慢性肾炎恶化
- 推荐慢性肾炎食疗方法
- 肾不好的早期信号 四招教你避开肾炎
- 为什么会得慢性肾炎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
- 上班族常憋尿 慢性肾炎逃不过
- 得了慢性肾炎怎么办 推荐中医治疗法
- 什么是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该如何治疗
- 警惕!经常憋尿容易患上肾炎
- 导致肾炎的因素有哪些 该怎么治疗
- 肾炎的原因 这7种食物千万不能碰
- 肾小球肾炎的饮食护理原则
- 肾盂肾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 肾炎患者水肿了怎么护理 肾炎食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