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科
  • 有何方法治疗妄想症

    1.药物治疗:2. 心理治疗:3. 团体治疗:1.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治疗妄想症主要依靠药物,但对不同类型的妄想症,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是其中一类首选药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疗,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针剂。如果病人情绪波动较大,包括出现精神病后的抑郁,便可使用抗忧郁药物。2. 心理治疗:  2. 心理治疗:首先需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透过给予病人支持来改变某些行为。此外,病人要避免过度的压力,在压力情境下常会影响妄想强度,针对个案情形教导适当的适应

  • 心理治疗妄想症

    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3.团体治疗:治疗常见问题1.接受住院治疗的时机:2.妄想症的预后:家属认知或照顾原则1.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治疗妄想症主要依靠药物,但对不同类型的妄想症,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是其中一类首选药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疗,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针剂。如果病人情绪波动较大,包括出现精神病后的抑郁,便可使用抗忧郁药物。2.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首先需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透过给予病人支持来改变某些行为。此外,病人要避免过度

  • 男人有何妄想症

    能力妄想:实质:情爱妄想:实质:被迫害妄想:实质:嫉妒妄想:实质:  妄想症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锁定男人群体,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妄想:能力妄想:  能力妄想:妄想自己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至高无上的才能、洞察力、价值、势力、知识、身份等等。这种对力量和权力的幻想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表现,例如在看动画片后,幻想我们有一个机器猫,它能实现我们的一切梦想;幻想我们是阿童木,要去惩治坏人,拯救世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幻想就变成:站在自己的写字楼的最高层俯视整个城市……多么难以形容的美妙感觉

  • 治疗妄想症常见问题

    1. 接受住院治疗的时机:2. 妄想症的预后:家属认知或照顾原则1. 接受住院治疗的时机:  a. 病人不愿接受门诊治疗及其他的任何治疗时。  b. 病人的妄想影响到家庭、工作或学业、或社会功能时。  c. 因妄想的关系而有破坏、自伤、自杀、伤人、他杀之倾向或行为时。2. 妄想症的预后:  妄想症病患的病程变异甚大,有些病人可在发病几个月内即时缓解,有些则起起落落,或者在缓解一段时期后又复发,妄想症的病程常会慢性化。经过适当治疗,个案可以完全回复正常生活,即使治疗不完整,大部份病人只要妄想

  • 酒精中毒有何妄想症状

    本病例有以下特点:CCMD-Ⅱ-R关于酒中毒性妄想症诊断标准如下:本病例有以下特点:  1、饮酒史22年。有晨饮习惯,不饮时出现戒断反应,如心悸,乏力等。  2、精神状况检查在意识清楚的背景下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嫉妒妄想,且已存在数年。  3、体查无异常,亦无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智力正常。CCMD-Ⅱ-R关于酒中毒性妄想症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有长期饮酒史。  3、有持久的妄想,如嫉妒妄想等。  4、意识清晰,无植物神经功能亢进。  5、排除精

  • 何为老年妄想症

    为什么有些老人会产生妄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什么是妄想?在精神病学中,“妄想”是指病人毫无客观依据的、不符合事实的、病态的信念、推理和判断,是人的思维内容发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有的妄想非常荒诞离奇,有的妄想内容却比较接近现实。老年人常见的妄想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被偷窃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为什么有些老人会产生妄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躯体疾病脑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脑功能紊乱,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

  • 妄想症病患临床症状

    1、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2、嫉妒妄想症(jealousy type)—3、情爱妄想症(erotomanic type)—4、躯体妄想症(somatic type)—5、自大妄想症(grandiose type)—6、混合型—7、未分类型—  妄想症的类型很多,部分还颇有趣,例如:1、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  1、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

  • 宗教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包含了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的内容。例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一定会提高。高度的竞争压力和较多的社会矛盾,逐渐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自杀行为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直接毁灭了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它通常会给自杀者的亲友留下无尽的伤痛,给社会造成深远的冲击。宗教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终极追求,直面生命与死亡难题的重要资源,不仅对自杀行为有着鲜明的态度,也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约束作用。  影响自杀行为的现实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包含个人的痛苦、烦恼和绝望外,还隐

  • 心理学下的自杀行为

    Shneidman认为,自杀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毁灭行为。WHO认为自杀是一个多因素障碍,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有关。心境障碍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与不良的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心理状态。其实,自杀本身不是病,也不是一种疾病的必然表现。精神病患者的自伤,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自杀行为。因为精神病患者已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有意识的控制,其行为是一种病态意识行为,主体自身没有主观感知和客观预想。有学者认为,自杀经历这样的心理

  • 精神疾病引发的自杀行为

    在研究自杀这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所患精神疾病与自杀的关系问题也值得予以高度的关注。在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自杀行为对家庭、社区和国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和精神分裂症所构成不同程度的自杀风险更值得关注。  年轻女性是抑郁的易罹患人群,在自杀死亡的妇女中有很高的抑郁患病率。在欧洲、亚洲以及美国的研究结果很一致,女性自杀死亡者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59%-91%之间。因此在初级预防保健中,妇女提供服务的人员应当了解抑郁和自杀的关系,注意识别处

  • 什么是自杀行为?

    自杀就是自身实施、明知足以致死的自伤性行为的过程。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点。  第一,必须是意识清醒的行为,那些精神病人或者是服用了药物所致的行为而造成了死亡的我们只能认为是意外。正如一个神智不清的病人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能说这是自杀吗?  第二,这种行为不一定非是自杀者自己实施的,如安乐死,当然我们这里的安乐死只包括自愿性的间接安乐死,不包括其他所谓的安乐死,我们认为其他的所谓安乐死,与其说是自杀,到不如说是谋杀。  第三,明知足以致死性。这些行为的的后果很可能是致死的,而且自杀者是明知的。 

  •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征

    自杀过程有两个关键性因从自杀方式来看从自杀的诱因来看从自杀的动力来看从自杀的动机来看  自杀就是自身实施、明知足以致死的自伤性行为的过程。这个定义有四个关键点。  第一,必须是意识清醒的行为,那些精神病人或者是服用了药物所致的行为而造成了死亡的我们只能认为是意外。正如一个神智不清的病人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能说这是自杀吗?  第二,这种行为不一定非是自杀者自己实施的,如安乐死,当然我们这里的安乐死只包括自愿性的间接安乐死,不包括其他所谓的安乐死,我们认为其他的所谓安乐死,与其说是自杀,到

  • 各国的自杀行为干预

    印度:韩国:日本:  “自杀”一词是人们比较忌讳的,谈到它,很多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在汉语中还有“自尽”、“自栽”的说法。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谈及,自杀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经历到,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关青少年自杀、大学生自杀的案例常常出现在不同的媒体上。  自杀行为在全球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100万人自杀死亡,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4%。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远远大于战争、恐怖袭击和凶杀死亡的人数。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其他

  • 抵制自杀行为

    人若到了非自杀不可的地步,该是何等的悲惨与不幸啊!  照道理讲,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可是从各种报导中,看到不同年龄、职业的人“自杀”!世界各地所列出的“自杀”统计数字,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多。在各个角落发生的自杀事件比公布的数目更多。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这些认为“除了自杀,别无他法可想”的人,白白地断送生命,却不知道死后又永远的受苦,我们感觉非常的悲痛与沉重!  自杀的原因虽然复杂而不相同,但是人到了自杀的时候,总以为从此“一了百了”、“从此解脱”。可是,死,真能一了百了吗?我们观察自杀的案

  • 远离自杀行为

    首先,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学会自我控制,独立把握和悦纳自我。第三,建构适应个体发展的人际支持系统。  大学生自杀行为频发给大学生自身也敲响了警钟。个体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大学生自身也应及时反省和清理自己的心理污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是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加强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领悟和把握生活的真谛,不断形成对人生的正确看法。只

  • 社会学视野下的自杀行为

    Durkheim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社会是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策导向、社会风气、法制建设等。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阐明,个体是否健康并非个人的事情,而取决于他所在社会的结构。社会具有两中功能,他既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也能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够提高人的爱自己同胞的能力,去享有创造性的工作,发展他的理性和客观性,具有一种建立在自身的生产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意识。一个不够健全的社会是一个制造相互敌意和猜疑的

  • 如何预防胎膜早破

    【概述】【诊断】【治疗措施】【病因学】【临床表现】【预防】【概述】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产科的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致,为1∶5000~1∶80000,但病死率高达50%~86%。据全国孕产妇死亡调研协作组报道,1984~1988年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孕产妇死亡共7485例,羊水栓塞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4%,居死因顺位的第4位。【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组织抢救。在抢救的同时进行

  • 流产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1、先兆流产:2、难免流产:3、完全流产:4、不全流产:5、感染性流产:6、过期流产:7、习惯性流产:  流产的种类和处理方法有哪些?按照流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情况,可分为下列几种:1、先兆流产:  1、先兆流产:主要表现是少量阴道流血及轻微下腹疼痛或腰痛。妇科检查时子宫口未开,子宫大小与怀孕月份相符。尿试验阳性。此时的处理应是保胎——即卧床休息,禁止房事。补充维生素E和黄体酮,也可用些镇静药及中药。2、难免流产:  2、难免流产:出血量较多,常超过月经量,阵发性下腹部剧痛,甚至破水。这种情

  •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防

    1.治疗2.预防1.治疗  (1)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早期病例。Ⅰ期患者应行扩大(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及双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2)手术加放射治疗:Ⅰ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或深肌层已有癌浸润,淋巴结可疑或已有转移,手术后均需加用放射治疗。Ⅱ、Ⅲ期患者根据病灶大小,可在术前加用腔内照射或体外照射。放疗结束后1~2周内进行手术。体外照射结束4周后进行手术。  (3)放射治疗:腺癌虽对放射线不敏感,但在老年或有严重合并症不能耐

  • 慎对精神病人多疑症

    病人会无端猜疑别人跟他过不去,或怀疑别人跟踪他、迫害他、偷他的东西,或认为有某种仪器在控制他。其实,多疑是精神病人的一种常见表现,病人的这种多疑是一种病态,必须经过一定的治疗才能加以消除。面对多疑的病人,社会、家属更需正确对待。  面对病人的病态猜疑,既不能盲目顺从,也不能与其强行争辩,要通过积极的治疗改变病人的看法,任何其他途径的努力,不仅徒劳无效,有时反而会加重病人的对立情绪。病人猜疑严重,并有明显对立情绪时,其猜疑对象应避免与其接触,以防发生不测。家属应尽快送其就医,切忌迁就、拖延,也不可

  • 如何面对精神病人多疑症

    面对病人的病态猜疑,既不能盲目顺从,也不能与其强行争辩,要通过积极的治疗改变病人的看法,任何其他途径的努力,不仅徒劳无效,有时反而会加重病人的对立情绪。病人猜疑严重,并有明显对立情绪时,其猜疑对象应避免与其接触,以防发生不测。家属应尽快送其就医,切忌迁就、拖延,也不可用谎言欺骗病人,以免加重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要注意接触病人的方式,对病人态度要坦诚、和蔼。在病人面前谈话时,不要闪烁其词、神态诡秘,而应落落大方,苦口婆心。当病人的猜疑动摇时,家属要因势利导启发病人转变看法。

  • 多疑症的解决方法

    多疑症的解决方法  (1)了解多疑心理产生原因。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  (2)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 3)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

  • 何为有钱多疑症

    很多人一生都离不开缺钱的痛苦,老奖遭遇到的却是少数人才有的钱多的烦恼。  老奖有钱,却不相信银行。他把一笔巨额现金放在家里。放在家里他也不放心,夜深人静,妻儿睡熟之后,他就悄悄起身,来到书房,搬出已经伪装好的巨款,一张一张地数那些百元大钞,一直到天明。想到后半生衣食无忧,老奖的脸上还是掩饰不住幸福的微笑,微笑后面却也显露着一种担忧。  老婆起床发现老公不在身边,就起身去书房找。已经习惯,睡不着觉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在书房看书,早晨常常是见到他抱着一本书躺在沙发上酣睡的动人情景。今天老婆见到老公的情景

  • 多疑症概述

    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流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

  • 多疑症怎么治疗

    (1)了解多疑心理产生原因。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  (2)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 3)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

  • 老年多疑症及治疗方法

    老年多疑症及治疗方法老年多疑症及治疗方法  人到老年,精力逐渐衰竭,体力不支。这种感觉带来的心理感受是“我已经老了”,在家庭中已从“当家做主”的地位上跌下来,开始变成累赘,并会由此生出许多“猜想”,如子女是否嫌弃他了,人们讨厌他了等等,往往会在疑心重重中愈陷愈深。此外,有的老年人在判断问题时常常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带有许多个人主观因素。判断往往有失误。但是,越是这样的判断对于他就越有诱惑力。  如何解除这种由“不安全感”引起的“多疑症”呢?那就是树立老人的自信心和优势感。所谓自信心,就是

  • 如何解除老年多疑症

    所谓自信心,就是想方设法用事实证明他还没有老,应该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他想做,千万不要说他不行,还可以暗暗地帮助他成功。所谓优势感,就是说子女在大事面前,要请老人多拿主意。以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决策优势”,达到心理的满足。要消除主观臆断的“多疑心理”,还要求子女做事应必须开诚布公,把老人想了解的事告诉他。切不可对他想知道事视而不见或问而不告。这样,就能使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 老年多疑症的原因

    人到老年,精力逐渐衰竭,体力不支。这种感觉带来的心理感受是“我已经老了”,在家庭中已从“当家做主”的地位上跌下来,开始变成累赘,并会由此生出许多“猜想”,如子女是否嫌弃他了,人们讨厌他了等等,往往会在疑心重重中愈陷愈深。此外,有的老年人在判断问题时常常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带有许多个人主观因素。判断往往有失误。但是,越是这样的判断对于他就越有诱惑力。

  • 多疑症的两种类型

    多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应多疑;一种是外应多疑。  有的人常犯多疑病,一旦怀疑某人对自己不好,某件事对自己不利,便耿耿于怀,闷闷不乐,情绪立即反常,半天都不能排解。严重些的,好几天都心情郁结,脸上愁云密布,这就是内应多疑。精神病学家曾对这种人做过心理测定,发现他们在犯多疑病的日子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出现某种混乱,大脑电波有某种异位。他们多数人会患上程度不同的神经衰弱症、血管硬化症、高血压症,少数人会发展成为精神病。外应多疑的人怀疑后很快对外界做出反应,特点是针锋相对:如果认为别人讽刺了

  • 多疑症的危害

    多疑心态一旦形成,相对就比较顽固,它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需要警惕。但单纯的多疑,即在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之前,则通常在误会或有人搬弄口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例如妻子因社交需要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不忠,听到别人的善意批评就怀疑别人存有敌意等等,即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具有多疑心态的人才会“疑心生暗鬼”,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才会产生忿恨甚至报复心理。而在其他没有诱发情景的时间里,则一般不会产生多疑心态,完全能像常人一样心态平静地生活。

  • 首页上一页 12345678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