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人格发病原因
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反社会人格的表现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
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
1、无社会责任感;
2、无道德观念;
3、无恐惧心理;
4、无罪恶感;
5、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6、无真实或真正感情;
7、无悔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