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心理学研究发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 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相关文章
- 精神疾病诊疗的发展近况
- 赫德勒教授:面孔解码检测精神病
- 堕胎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 不敢跟人交往?这些方法帮你克服社交恐惧
- 春节回家见老友 怎么和别人快速熟络
- 患有精神病会出现这3个症状
- 老人出现幻觉是精神病吗?
- 假装精神障碍?专家揭秘精神病司法鉴定
- 当妈妈出现社交恐惧怎么办
- 儿童恋物癖源于缺乏安全感
- 失眠症状是应激反应 不是病
- 心理疗法是治疗失眠症的首选
- 治疗躁狂症 应首选心境稳定剂
- 春季需警惕情绪出现“晨重夜轻”
- 躁狂症易感人群 应少吃减肥药
- 好睡眠不一定要睡够8小时
- 彭康:失眠多因“放不下”
- 失眠影响工作及社交活动 要使用安眠药
- 打鼾白天困倦 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怎么与精神病患者很好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