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应对措施】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缺乏安全感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尽量多找些机会陪陪孩子
孩子不是动物,只要喂养就会长大。孩子的成长更多需要的是父母的爱、需要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果缺少了这些,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和焦虑,就会被迫试图从“物”的身上寻求情感的庇护。
2、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抚摸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
拥抱和抚摸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了一幅好画或弹出一首钢琴曲时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这是两代人之间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极少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精神保险带”。
3、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
孩子本能上都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是很不明智的,不少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但四五岁的幼儿最好能独睡。如果父母在孩子睡前陪伴孩子,并开亮一盏小灯,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孩子睡着再关灯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被之类物体“脱瘾”。
4、在选购有关幼儿用品时,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
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各式各样的绒布熊,让孩子选择使用,孩子就不会轻易对这些经常被替换的物品产生无法割舍的感情。
【发生原因】
“恋物瘾”源于缺乏安全感,儿童或许在家庭中缺乏爱护和关怀,经常独处,以致要寻求某样物体作为精神上的慰藉,以逃避孤独、寻求安全。
【易发年龄】
3岁以上。
相关文章
- 失眠症状是应激反应 不是病
- 心理疗法是治疗失眠症的首选
- 治疗躁狂症 应首选心境稳定剂
- 春季需警惕情绪出现“晨重夜轻”
- 躁狂症易感人群 应少吃减肥药
- 好睡眠不一定要睡够8小时
- 彭康:失眠多因“放不下”
- 失眠影响工作及社交活动 要使用安眠药
- 打鼾白天困倦 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怎么与精神病患者很好的相处
- 李涛平:睡觉无梦和多梦也是病!
- 潘集阳:老年期抑郁症复发率高
- 警惕!中度以上抑郁症不治疗可能会自杀
- 精神科专家呼吁:精神疾病不可怕也不丢人
- 老年抑郁患者急增 心情郁闷超两周应就医
- 90%的失眠为心身共病 体质问题或为主因
- 潘小平:心慌紧张是焦虑障碍
- 贾福军:焦虑障碍成青年精神杀手
- 长期头痛失眠小心抑郁症
- 心理医生:预防抑郁的三个心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