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厂移,即盲肠匙膜下移,称黏膜服垂或不有效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有效脱垂。苫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服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幼儿童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往往在5岁前自愈;成年型直肠脱垂只要产生脱垂的因素存在,会日益加重。
直肠脱垂有何病因?
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有效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幼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病人、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范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2、腹压增加
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盲肠向下脱出。
3、其他
内痔、盲肠息肉经常性脱出。向下牵泣直肠愁膜,诱发黏膜脱垂。
引起直肠有效脱垂有以上两种学说:①滑动加学说:因腹腔内压力增高及盆底组织松弛,直肠前凹陷构成疝囊,将直肠前壁惟人直肠腔内,经肛管向外脱出;②肠套叠学说:认为直肠服垂始于肠套叠,在腹压增加、盆底松弛等因素影响下,套叠部分不断下移,较后出习幢肠脱出肛门外。
直肠脱垂不同时期的情况
Ⅰ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厘米以内,便后脱出部分可自行回纳,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4~8厘米,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Ⅲ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8厘米以上,用手复位都比较困难。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大便失禁等症状。
相关文章
- 导致直肠息肉的2大凶手
- 别让痔疮掩盖了直肠癌 直肠癌的诊断
- 直肠息肉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 长期便血当心肛门息肉 8招保持肛门健康
- 肠息肉的病因 教你6招预防肠息肉
- 大肠息肉怎么办 大肠息肉的四大因素
- 直肠息肉的病因 老人直肠息肉如何治疗
- 临床上预防直肠脱垂的方法有哪些
- 直肠脱垂怎么办 绿豆黄芪治疗直肠脱垂
- 预防直肠息肉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 直肠息肉的具体预防方法有哪些
- 直肠息肉的危害是怎样的
- 直肠脱垂的预防要点是什么
- 直肠外脱垂的原因有哪些
- 六种方法教你远离直肠息肉
- 直肠息肉患者术后有何饮食原则
- 直肠息肉患者要做哪些检查
- 直肠息肉患者手术后的饮食禁忌
- 直肠癌的症状体征及检查方法
- 这三种症状结肠息肉患者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