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相关文章
- 幼儿常被拥抱 有益于心理健康
- 不科学的避孕方法导致月经过多
- 如何抓住孩子心理对其进行早教?
- 最易导致流产的6种常见食物
- 揭秘:幼儿有心理障碍的几大原因
- 孕妇吃什么容易导致流产
-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哪些要点?
- 通过绘画透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 撒好孕 网友详细备孕经验分享
- 化解儿童心理创伤有何好的方法?
- 惊!孩子不自信源自父爱缺失?
- 人流后可以马上上班?人流后的注意事项
- 孩子不自信 建议家长多说“你能行”
- 家长要当心孩子眼睛的五大种变化!
- 孕前服紧急避孕药失败 胎儿会畸形吗
- 做过人流 再次怀孕能顺产吗
- 孩子发烧 家长须警惕宝宝的眼睛
- 孩子的眼睛为何大部分为远视?
- 4个原因让你避孕失败
- 当心!幼儿使用浴霸会伤害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