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全世界报告的艾滋病患者不足3000人。如今,艾滋病已经导致2500万人死亡,另有3300万人受感染,因为艾滋病,超过1100万名儿童至少失去了双亲中的一位。
非洲是受艾滋病威胁最严重的地区。占全世界人口近10%的非洲,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却占全球的70%以上。
HIV病毒的发现
艾滋病最早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被识别的,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英国的小报称为“同性恋瘟疫”。
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路克·蒙塔尼埃及其研究小组于1983年首次从一位罹患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艾滋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他们将之命名为“免疫缺陷相关病毒”。1983年5月20日,蒙塔尼埃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权威科学月刊《科学》上发表论文,描述了这种可疑病毒。
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生物医学家罗伯特·加罗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加罗小组首次于1984年4月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HIV病毒。
艾滋病病毒被发现后,人们以为就像抗生素和牛痘疫苗的发明一样,人类可以很快找到对付这种病毒的有效药物,从而阻止它的蔓延。
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疫苗
然而,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疫苗,而医学界在研制杀菌剂方面的努力同样遭到挫败,因为HIV病毒堪称人类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狡猾的病原体,它经常发生变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鸡尾酒疗法”的出现令艾滋病从一种判了死刑的疾病变成可以控制的疾病。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G8都致力于实现对抗艾滋病的政治承诺。每年,“全球基金会”都将几百亿美元倾注到艾滋病的预防和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中。
但是,有专家估计,要达到2010年前让全球艾滋病患者都能接受护理和治疗的目标,需要的资金将是目前的四倍,将达到每年420亿美元。
国际艾滋病协会的创立者、瑞典微生物学家拉斯·卡灵斯对未来并不乐观:“HIV病毒和艾滋病或许永远不会在人类中消失。”
进入21世纪,人类对付HIV病毒的主要手段还是19世纪发明的橡胶避孕套。
有研究者指出,在艾滋病研究领域,过去25年内,科学家走了许多弯路。
相关文章
- 艾滋病患者讲述抗艾故事
- 女大学生染艾滋 为报复与324名男性发生关系
- 艾滋病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7岁
- 一个艾滋病人的忏悔:我的艾滋病感染史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33)
- 眼泪与坚强:寻访苏州艾滋家庭
- 温州市最坚强的艾滋病患者已抗病20年
- 那些染上艾滋病的娱乐圈明星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32)
- 中山市将艾滋病纳入基本医保特定病种
- 何大一研究团队研发新药 打一针3月不染艾滋
- 科学家称找到杀死艾滋病毒(HIV)抗体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31)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30)
- 中国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4、5年就发病
- 人大代表建议 艾滋病筛查纳入常规体检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29)
- 日本2013年艾滋病感染人数新增1546人
- 香港2013年新增艾滋病559例 男性占八成
- 《最后的宣战》黎家明的艾滋手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