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7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主张艾滋病防控要回归到强化发现传染源,控制和管理传染源的传统公共卫生道路。
目前,北京市艾滋病疫情和全国类似,总体呈现低流行态势,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2006年9月,北京市科委启动了“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重大项目,由北京佑安医院牵头,重点是从男男性行为者入手,研究高危人群筛查综合干预模式,开展以高危人群监测为切入点,以控制传染源为目标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
项目发现,高危人群干预效果欠佳是造成艾滋病感染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尽管全市公共场所安全套发放覆盖率为100%,但安全套使用依从性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尤其是男男性接触人群安全套使用率只有20%左右。目前,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必须通过挑选、发展、培训同性恋人群中的活跃分子(同伴教育者),将信息有效地传递到目标人群,同时实施社会学、性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而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最为简便、经济的首要手段,必须进一步全面推广使用。此外,有必要考虑逐渐将HIV检测纳入医疗服务的常规项目,建立规范的艾滋病检测网络,提供灵活多变、符合高危人群需求的诊疗服务。通过研发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可及性,真正做到HIV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以获得控制HIV蔓延的最佳时机。
北京流动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具有城市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各类突出问题和显著特征,处于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是北京目前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
科学家一直推测,HIV急性感染期为艾滋病传播源头,急性期虽短但传染性极强,是艾滋病防控的关键时期。数学模型已提示,约56%-92%的HIV感染是由急性感染者传播的,急性期感染者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要比长期无症状感染者大100-1000倍。
理论上讲,急性期感染者的识别和咨询(甚至治疗),有可能阻止HIV爆发,以及控制或减少HIV传播。而急性期病人的性伴被认为有传播病毒及被病毒感染的真正风险。但由于HIV急性期感染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因此经常延迟诊断,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急性排毒期约在HIV感染后10周之内,这至关重要,对急性期感染者进行公共卫生干预迫在眉睫。
相关文章
- 把艾滋病防治列入医改方案,有效防治艾滋病!
- 艾滋病毒逼近大学校园?
- 张颖:300个艾滋孤儿的妈妈
- 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十年影响力人物
- “中盖艾滋病项目”的探索和成长
- 张北川:被边缘化了的坚守者
- 贵州凯里:最老艾滋感染者86岁
- 艾滋男敲诈勒索危害一方,警方无奈
- 深圳8家医院获准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 新加坡拟进行艾滋病毒普查
- 医院随意断定产妇感染艾滋被判赔五千元
- 哈尔滨:主动做艾滋病病毒检测者增多
- 懂得防艾知识才算一个合格的农民工
- 农民工的艾滋宣传为何这么难?
- 农民工:艾滋离我们有多远?
- 农民工艾滋病的传染源到底在哪?
- 为什么农民工成了“高危”人群?
- 防艾:广州为600万流动人口免费发放安全套
- 直面艾滋:谁说农民工不关心自己的健康?
- 直接面向高危人群的基层医务人员性病艾滋病知识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