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分析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中医理论分析艾滋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多因恣情纵欲、耗伤真阳,致正气亏虚易为“疫毒”所感;或交媾之时,“疫毒”乘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此外,尚有感受“疫毒”而无症状者,又常在人体正气亏虚之时发病。“疫毒”之邪亦可通过血液及其制品传播,或由母体传至婴儿。
至于“疫毒”的发生,各国学者各持己见,有起源干非洲、美洲(与卡波济氏肉瘤有关)之说;也有起源于西方白人之说,认为艾滋病是伴随西方同性恋的产生而出现的疾病。今年1月31日,美国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在芝加哥发表论文报告说,他们拥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艾滋病毒源于赤道西非的黑猩猩;2月22日晚报版《东京新闻》报道,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的速水正宪教授等人发现,生活在中非地区的属于长尾猴科的“鬼狒”所携带的病毒,是在全球泛滥的艾滋病毒(艾滋病1型病毒)的起源。
二、病机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毒是导致艾滋病发生的病原体。该病毒进入人体主要侵犯血液、骨髓、淋巴系统以及肾脏、神经系统等,并使人体辅助T淋巴细胞数目骤减、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能力极度低下,导致感染而死亡。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包括两大方面的变化:一为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由于病体感受“疫毒”之邪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而使三焦所属脏腑产生病理变化的具体反映;一为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是指气血阴阳虚衰或后期虚实夹杂的转变。
“疫毒”之邪侵犯人体,先出现卫分病证,若兼湿热秽浊之邪,则见口腔溃疡、糜烂,舌上苔如积粉。亦有初起即见气分证而为阳明气热。若邪陷营血者,又可导致出血。“疫毒”之邪每多直入血分,或待时而发,或邪毒透出气分。
房室不节,耗伤真阴。故内伤疾病以肾居多。然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密切关系,肾之阴阳又为人体阴液、阳气之根本,肾病但导致本脏阴阳失调,且常可累及他脏。故本病往往同时伴随多个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以病例分析来看,病及脾、肾者居多。
上述病理变化又常互相影响,从而使病证复杂,病情恶化。“疫毒”之邪最易克伐正气,不但加重脏腑虚损,又多致虚劳转为逆证。其表现为:肉脱骨痿,元气衰败或食欲不振,泄泻不止等。根据不同脏器的虚损,其表现各有侧重。如临证中所见艾滋病患者以脾肾亏虚为其主要表现。所以,本病不同于单纯脏腑亏损而致虚劳者。脏腑气血亏虚既为“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或发病的内在因素,又为“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病理变化的结果。同时又使邪毒内陷、留连,从而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