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为避免消亡,病毒不仅需要足够的数量才能存活,而且还要适当的条件进行繁殖。耶鲁大学生态和进化生物学副教授保罗?特纳期望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发生繁殖,缓解了疾病带来的痛苦。
在生态学中,能够支持种群增长的栖息地或生活环境被称为“源”(source),不能支持的生活环境为“汇”(sink)。研究报告介绍了phi-6病毒在既有平台“源”细菌,又有“汇”变异陷阱细胞环境中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当陷阱细胞的数量超过一定的限度后,病毒的数量再也不能自我维持,随即走向消亡。特纳表示:“病毒的生态陷阱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后者通过为不接受病毒再生的细胞中增添过滤性毒菌结合区域来实现,而我们采用非人类病毒证实了这个概念。”
特纳相信,相同的引诱法有可能用于对付困扰人类的病毒,如艾滋病病毒。他强调,艾滋病病毒通过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识别T细胞,但是随后它需要细胞核的功能来进行繁殖。目前,抗艾滋病病毒疗法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保持高数量的T细胞,以此来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但是这些疗法十分昂贵。他认为,采用表面具有CD4分子但没有核的人工陷阱细胞,有望开辟出廉价的艾滋病治疗途径。由于成熟的红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同时有可能被人工改造成数量上超过T细胞的“汇”,因此它也许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特纳说:“利用引诱这种途径,为人们提供了潜在的对付人类病毒的新方法。在农业上,类似的做法早已存在。农民用非收获性的‘陷阱作物’引诱害虫,由于害虫偏爱陷阱作物的味道,农民只需在这些作物上喷洒农药,因此节约了农药的用量。”
相关文章
- 艾滋病毒弱点揭秘
- 伐昔洛韦可控制艾滋病病毒
- 绿茶成分可抵御艾滋病毒
- 为何艾滋病毒无法根除?
- 新的希望:艾滋基因疗法
- 部分艾滋患者药物过敏是基因所致
- 艾滋绝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 诺奖得主:艾滋治疗疫苗有望四五年内诞生
- 数学模型提示对抗艾滋新方法
- 基因决定你会染上艾滋?
- CD8+T淋巴细胞是天生的艾滋杀手?
- 研究:抗艾滋病毒新物质可阻止病毒复制
- 除了艾滋,还有多少疾病是来自动物
- 艾滋病毒也可作为基因治疗工具应用
- 艾滋病: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
- 中国:考虑、着手修改有关禁止艾滋感染者入境的规定
- 联合国欢迎韩美取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入境限制
- 美国取消已实施23年之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入境禁令
- 我国《艾滋病学》出版,填补领域空白
- 艾滋病毒的另一隐蔽藏身处: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