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商务部起草的《沐浴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该办法拟规定,沐浴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立禁止性病艾滋病者入浴的警示标志。该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公共浴所对艾滋病人说不有没有必要,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的争议。
专家观点:
共浴不会传播艾滋病毒
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吴昊认为,公共沐浴场所提示禁止性病和皮肤病患者入内是出于对其他客人安全和健康的考虑,而且在游泳池和公共浴室这样的规定和警示其实历来都有。在法律层面,明知有性病而又故意传播疾病予他人的,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对于艾滋病人来说,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任何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曾有人是因为出入公共浴室而被感染的。“艾滋病的传染并不像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浴池的水温,艾滋病毒很难生存。艾滋病病毒寄生于人的血液中,离开了人体很容易死亡。56℃30分钟就能杀灭它。完整无破损的皮肤是很好的防御屏障。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和泪液中可含有病毒,但含量极低,且必须直接接触到伤口或直接进入血液才能感染,所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的呼吸道传播是不可能的。根据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情况,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完整皮肤的接触是不会传播的。“这样来看,禁止艾滋病人进入浴室似乎是有些过了。”吴昊说。
从业人员:
管理办法不具可操作性
此次办法所称的沐浴业,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洗浴、足浴、温泉、SPA等服务的行业。沐浴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包括禁止性病、艾滋病和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入浴标志。沐浴业经营者违反该办法,情节严重的,可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对此规定,一些从业者提出了质疑,最大的问题是禁止入内的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些表露在外的皮肤病我们尚且可以看到,但如果是性病和艾滋病人,也只能靠自觉,我们无从监管,而且也没有权力去盘查。”在方庄附近一家洗浴中心的管理者说。
志愿者:很遗憾
一些关注艾滋病及倡导平等的人士反应更为激烈一些。“禁止艾滋患者进入沐浴场所的规定,除了加剧艾滋误解、歧视和恐惧之外,不可能会减少和控制艾滋传播。”
志愿者小宇(化名)是一家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长期关注艾滋病病患群体。对于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他表示“很遗憾”。
相关文章
- 漳州900多名越南新娘4名被检出艾滋病毒
- 山东为艾滋病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
- 研究称猴体存有可抵抗类似艾滋病毒抗体的基因
- 科学家表示早治疗艾滋病或可根治
- 美国4位色情行业演员被验出艾滋病毒
- 台中年男子蓄意传染艾滋给10名年轻男性
- 男子微博转载艾滋病谣言被拘五日
- 香港第二季百人感染艾滋病 105人为男性
- 福建上半年出入境艾滋病检测阳性7151人次
- 唯一部分有效艾滋病疫苗在南非试验
- 艾滋病感染者在家人帮助下重生 迎娶心仪女孩
- 艾滋病影片《飘带的红丝带》浙大城市学院开拍
- 安徽省艾滋病病例累计8258例 男同感染率上升
- 广州因黑人染艾的年轻女孩一年达1300人
- 注射毒品得艾滋 盗窃谋生被判刑
- 印度孟买性工作者者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 艾滋病首度进入台湾青年十大死因榜内
- 上海艾滋病感染儿童每人每月补贴1400元
- 国际劳工组织计划为全球500万劳动者进行艾滋病病毒自愿检测
- 北京婚检增加艾滋病免费检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