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过一次“小姐”
后悔莫及坐在市六医院性病主任时代强面前的小林今年才20出头,在杭州一所高校念大二,长得挺帅气的他极其憔悴。时主任对小林已经相当熟悉了,因为今年过完年后他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到这里“报到”一下:要求医生给他做HIV筛查。
小林在寒假期间找过一次“小姐”,完事后,发泄的快感一下子被沉重的心理压力所替代,回学校后更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他终于来到了市六医院。当医生将阴性的检查结果给他看的时候,小林并没有就此松口气,而是不停地追问医生“会不会艾滋病没这么快发作,会不会检测过程出现失误啊”之类的问题。
一不舒服就以为“病毒”发作
“原本好好的一个人,被‘恐艾’折磨得简直有点神经兮兮了。”已经帮小林做了五六次检查的时主任告诉记者,由于小林一直担心自己会感染上艾滋病毒,身体一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就以为是病毒发作,惊恐地跑过来要求检测,而且他还特意跑到省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省人民医院等不同单位做检查。有一次在帮小林做检查时,时主任拆开一次性针头在空气中大概暴露了一分钟,小林马上紧张地问:“针头暴露在空气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毒啊?”令时主任哭笑不得。
由于小林的“恐艾”情绪已经发展成抑郁症,连上课都已经无法坚持,只得向学校提出休息一个月。
最后小林妈妈也知道了这件事,在心痛的同时积极帮助儿子一起战胜“恐艾”,有两次是她陪儿子一起来市六医院做检测的。
为什么大学生更容易“恐艾”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现在看,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恐艾症”。
上个月,大连也有一名高校学生担心自己被染艾滋病,虽经三四次检测确认未感染艾滋病,仍然放不下心理重负,最后不得不休学回家。
时代强曾到过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作有关防艾知识的讲座。时代强说,讲座场场爆满,从大学生的提问看出他们对性病的防范知识十分匮乏。相比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在高危性行为后的“恐艾”更有甚之。这部分人可以多渠道地获得知识,一旦有高危性行为后,他们都会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对医生讲的话反而不大愿意相信。普通人群都挺相信医生的话,反倒不存在恐慌心理。
专家认为,“恐艾症”完全可以通过多了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来避免。对艾滋病了解得越多,越能够远离艾滋病。
相关文章
- 百老汇音乐剧演员募集善款捐助抗艾事业
- “恐艾”患者,不要太过于惊恐!
- 在中国,艾滋病正在向普通人蔓延!
- 把艾滋病防治列入医改方案,有效防治艾滋病!
- 艾滋病毒逼近大学校园?
- 张颖:300个艾滋孤儿的妈妈
- 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十年影响力人物
- “中盖艾滋病项目”的探索和成长
- 张北川:被边缘化了的坚守者
- 贵州凯里:最老艾滋感染者86岁
- 艾滋男敲诈勒索危害一方,警方无奈
- 深圳8家医院获准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 新加坡拟进行艾滋病毒普查
- 医院随意断定产妇感染艾滋被判赔五千元
- 哈尔滨:主动做艾滋病病毒检测者增多
- 懂得防艾知识才算一个合格的农民工
- 农民工的艾滋宣传为何这么难?
- 农民工:艾滋离我们有多远?
- 农民工艾滋病的传染源到底在哪?
- 为什么农民工成了“高危”人群?
热门文章
-
女大学生因“恐艾”休学
2023-02-27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