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斯蒂芬·奥布莱恩及其同事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开展了5项长期研究工作,对1833名HIV病毒携带者进行了追踪。 由于研究阶段先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研究小组可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密切关注艾滋病者病情的发展。
随着科学家对艾滋病相关疾病及其与遗传信息间联系研究的深入,研究小组发现某些线粒体DNA基因型与艾滋病的发展速率有关。例如:具有单倍型类群U5a1和单倍型类群J等特定变异的患者,其艾滋病的发展速率可比一般人群提升两倍。与此相反,具有单倍型类群H3变异的患者的发展速率则可比一般人群减缓2倍之多。这为线粒体与艾滋病发展进程有关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HIV病毒可导致免疫细胞的死亡,这在细胞内的线粒体只可产生少量能量时更易发生。研究小组成员谢尔·翰德森表示,线粒体产生越少的能量,越能加剧疾病的发展,而单倍型类群U5a1和单倍型类群J都可引发线粒体的能量缺失。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测试有朝一日可对HIV病毒携带者进行准确诊断,决定病人应在何时开始治疗。剑桥大学的HIV研究人员安德鲁·利威尔表示,通过研究线粒体DNA的类型可确定哪些病人对HIV病毒的反应更敏感,应比一般建议的时间更早地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此外,对线粒体DNA进行扫描也可为医生提供帮助,以确定最佳的药物组合治疗。
相关文章
- CD8+T淋巴细胞是天生的艾滋杀手?
- 研究:抗艾滋病毒新物质可阻止病毒复制
- 除了艾滋,还有多少疾病是来自动物
- 艾滋病毒也可作为基因治疗工具应用
- 艾滋病: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
- 中国:考虑、着手修改有关禁止艾滋感染者入境的规定
- 联合国欢迎韩美取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入境限制
- 美国取消已实施23年之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入境禁令
- 我国《艾滋病学》出版,填补领域空白
- 艾滋病毒的另一隐蔽藏身处:睾丸
-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艾滋用药意见
- 年度十大医学突破:新“艾滋疫苗”被质疑
- 前沿:只能防病毒不能避孕的“分子”安全套
- 研究:改造后的干细胞可杀死艾滋病毒
- 泰国艾滋疫苗研制上榜年内10大医学突破
- 艾滋病与结核病有什么关系?
- 疑似艾滋是一种强迫症?
- 感染艾滋病毒后可以活多久?
- 预防艾滋病凝胶在非洲实验失败
- 艾滋病毒的感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