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承担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就不奇怪为何HIV患者和正常人比起来,得抑郁症的机率是后者的二倍。HIV阳性病所经历的痛苦对他们的亲戚朋友也会引起较深的影响。
提出情感论点的需要
在个人和群体方面,呼吁给予HIV患者情感需求都能带来积极的结果,改善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加强预防措施,在一系列不同标准下改进生活水平。在美国对妇女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她们提到最多的是帮助她们的心理干预措施(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通过对一名坦桑尼亚妇女的研究,发现抑郁症和HIV的发展和死亡有密切的联系,这引起了对精神健康领域和HIV之间关系的重视。在美国也发现了相似的病例,是一位长期患有抑郁症的HIV阳性妇女。而且,在患有艾滋病妇女中,得抑郁症的比未表现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率约高两倍。尽管在抑郁症和HIV死亡之间尚未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可信的是,尽量减轻抑郁症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进HIV妇女的生活。
有毒瘾的HIV患者
在美国佛蒙特州郊区生活的人们,面对接受HIV关爱的种种障碍(包括交通问题、污名、医学和心理咨询以及个人资源),这加重了他们患抑郁症的程度。反之,那些拥有抑郁症状的人常常伴随着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果别人知道他们得了艾滋病,他们也不期望能获得帮助。因此,对那些拥有抑郁症状的HIV病人更多关心,也许是解决性风险行为的一种途径。
一项名为TALC(青少年和成年人学习交流)的项目对那些父母之一患有HIV的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观察。一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被邀请参与到项目中的团体中,他们被教导如何解决他们自己或父母的疾病、悲伤、恐惧和愤怒;如何交流和化解矛盾;对未来的规划;还有提出诸如对吸毒和安全性行为的看法。如果青少年父母一方死亡,就开始对他们的生活进行长期的观察。六年后,那些参与过项目培训的年轻人,和那些没有接收过培训的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培训过的青少年继续受教育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很少接受州政府的经济救济,也不会经常酗酒。这些青少年有较好的家庭关系,在解决矛盾和与他人相处的问题上表现出很高的能力,并且对自己和搭挡都有较高的自信心。
HIV患者:得知真相
“我是在于2005年6月16号被诊断为艾滋病的,当时我19岁,那天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姗妮
每个人的经历都将不同,但是当被诊断为HIV患者的时候,都会共同的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包括生气、拒绝、抑郁、忧虑、震惊和惧怕死亡。是否将此事告诉别人,生活方式将如何改变,是否应该要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犹豫加剧了他们的精神压力。一些人也许会感到内疚,他们把被传染为艾滋病看作是对他们作为同性恋或吸毒者的一种惩罚,或者担心是否会将此传染给他人。因为不同的患者对待这些事情有不同的反应,对待他们就需要不同的方式。对待这些HIV患者,并没有固定的方式,但人们应该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
咨询服务有助于病人更好地去接受诊断结果,这也是治疗的第一步。世界卫生组织也推荐通过和病人讨论来减轻他们受到的精神刺激。这些举措可以使病人能更有效的接受对他们的诊断,也可以让他们在下一步做事情的时候考虑后果,比如避免有风险的行为和主动接受治疗。通常认为,病人在得知结果后,很难和他们再去讨论临床治疗过程,这样就会慢慢的延缓治疗时机。有位医生说在病人被告知诊断阳性后,“病人因为受到刺激,听不进去医生对他们说的疾病细节,只能在随后的访问中才可以和他们讨论这些。”
当病人准备好接受治疗建议的时候,那些了解病毒和相关医疗服务的病人可以更好的改善疾病。在对南非和乌干达的缓痛护理(Palliative care)调查中有位HIV病人说道,“是的,我学到了关于HIV和AIDS的相关临床知识,并且我可以用来改善我的生活状况。”相反地,调查者发现病人和关爱者的关系因为匮乏的专业和预防知识而被忽略了,而这明显的影响了随后的治疗计划。
“起初我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我开始否定这一切——我选择忽略所有的事实——即使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一位南非的母亲如是说。
相关文章
- 艾滋预防的“ABC准则”曾在乌干达推行
- 艾滋早期症状:一张嘴口腔白花花一片
- 12年护理无数艾滋患者的女护士
- 五岁艾滋娃娃的抗艾故事
- 婚检查出艾滋病怎么办?
- 恐艾恐到自闭的女研究生
- 恐艾半年,无力自拔
- 被恐艾症阴影笼罩的男人
- 亲历者口述:我的艾滋感染史
- 艾滋阳性对我来说无异于死刑宣判
- 收养弃儿被查出感染艾滋,养父母有心无力盼好心人帮助
- 艾滋感染者受到的歧视到底有多重?
- 患者“被艾滋”六年后“被痊愈”始末
- 深圳:街头针筒艾滋女想点燃变电站入狱未遂
- 青海:艾滋预防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 艾滋感染者真情告白: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
- 非洲是艾滋第一大洲
- 长春医生:艾滋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 新战线:扑克牌上的艾滋预防小知识
- 艾滋病的危害表现在哪里?